日前,從江蘇省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傳來消息,公司胡軍被授予江蘇省勞動模范榮譽稱號。胡軍,在氨綸生產崗位上堅守了近30年,這些年來,他用精湛的技術不斷為企業(yè)創(chuàng)造價值,不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還被中國化纖工業(yè)協(xié)會授予“杰出技術工人”榮譽稱號。
胡軍,1992年進入公司,一直扎根在紡絲生產一線,他的崗位,看似只有簡單枯燥的幾個環(huán)節(jié),但在整個生產鏈上卻是舉足輕重的環(huán)節(jié)。
組件工作環(huán)境在夏季屬于高溫作業(yè),氣溫高時,現(xiàn)場環(huán)境溫度可達50度以上,胡軍在這崗位上竭盡全力地把自己組件工作的所有工序吃透、干好。隨著公司效益的逐年攀升,對產品質量及品種多樣化,生產部門及班組的工作強度加大,工作難度也相應加大。在進行技術革新等方面,考慮到自身的理論水平不高,胡軍一方面向部門領導請教,一方面自己刻苦鉆研,認真了解產品工藝要求,保證了組件能滿足新的工藝要求,具備了攻克“疑難雜癥”的應變能力。
2013年下半年,組件投位后經常會出現(xiàn)紡絲大面積操作性能不穩(wěn)定現(xiàn)象,嚴重影響了產能和一等品率。胡軍暗暗排查組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一一排除了問題存在的各種可能,發(fā)現(xiàn)是公司新購置濾網的內金屬支撐網與常用原液的匹配失調,在使用過程中經常變形,引起原液吐出量變小,最終導致異常增多。后來,通過與供應商協(xié)調改進濾網,異常問題就基本消失了。
2015年,六期組件更換投位后,紡絲變得十分不穩(wěn)定,滴原液、并掛絲等異常情況時有發(fā)生,紡絲質量也隨之嚴重下滑,平均每天要產生散廢絲200多公斤,直接經濟損失超過1萬元。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胡軍同志曾經嘗試了許多辦法,不分日夜地做實驗,發(fā)現(xiàn)過去長時間放流過程中殘留在殼體內的空氣與溶液形成的空氣泡是導致投位后操作性能不穩(wěn)的罪魁禍首!找到原因后,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分段放流的設想。經過與部門技術人員多次討論后,胡軍大膽地將分段放流的想法付諸實踐。經過一個月不間斷反復實驗,終于找出最佳放流方式,成功排出殼體內中的空氣。方法推廣后,原料消耗明顯減少,而紡絲續(xù)紡后機器操作性能穩(wěn)定性卻大幅提高,掛絲等異常數量減少了80%,紡絲中散廢絲數量隨之大幅減少,一等品率迅速提升。
分段放流的問題解決沒多久,胡軍又聚集到放流過程中的形成的廢液上。因為這些廢液不僅不能使用,而且每噸還要花4千多元請外面的環(huán)保公司專門處理,胡軍開始尋找回收廢液再利用的辦法。根據理論知識和自己的實踐經驗也想了幾個辦法,但是回收效果一般,而且成本比較高,終于在一天早上起床后,突然他的腦子里閃現(xiàn)出聚合異常時排廢液的畫面,這種廢液因為聚合過程不完整,黏度較低。要是把這種廢液和分段放流形成的黏度較高的廢液混合在一起會不會有什么變化呢?胡軍趕緊扒了幾口早飯,跑到公司開始做實驗。根據這兩種廢液的相關數據,胡軍帶領組件班組按照1:1的比例,倒入小型紡絲專用設備進行循環(huán)混合一段時間后再紡絲,一開始的效果也不好,但是幾次調整后驚喜就發(fā)生了,混合形成的新原液不僅能紡絲,而且紡絲的質量也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期?,F(xiàn)在,用這兩種廢液為原料紡出來的絲每噸可賣到1萬元左右又能回收廢液中的溶劑,完全實現(xiàn)了當初變廢為寶的想法。
“大河漲水小河滿。只有公司這個大家好了,我們的小家才會好起來。”在今年氨綸公司“五一”勞模慰問座談會上,胡軍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