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孟子·盡心上》記載,孟子有言:“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這段話里孟子提到了“君子三樂”:一樂“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是指家人平安、家庭幸福;二樂“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是指應(yīng)坦蕩做人、無愧于心;三樂“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即是指教書育人、傳道授業(yè)。
據(jù)朱熹《孟子集注》所載,朱熹認為,家人平安之樂乃“人所深愿而不可必得者”,是否可得取決于天意;教書育人之樂乃“圣人之心所愿欲者”,但是否可得仍取決于他人;唯有坦蕩為人是“可以自致”之樂,故而當(dāng)勉力為之、自我督促。人生在世,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誘惑,可能是權(quán)力、可能是財帛、可能是美色、也可能是口腹之欲,正確對待這些誘惑,嚴格克制約束自己,明確信仰、堅定信念,在前行的途中不被欲望所左右,方能不負初心、坦坦蕩蕩,為官者才會真正愛民為民、執(zhí)法者才會公正公平。人人為君子,心中坦蕩,則貪腐不存。正所謂:“人能克己,則仰不愧,俯不怍,心廣體胖,其樂可知,有息則餒矣?!?
此外,教書育人之樂在當(dāng)下也并非教師獨享的樂趣。“三人行必有我?guī)煛?,學(xué)習(xí)也好、工作也好、生活也好,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經(jīng)驗體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jīng)驗甚至是教訓(xùn)、傳遞正能量,倘若身邊之人能因此有所啟發(fā)、受到影響,也未嘗不是君子之樂。
另外值得關(guān)注的一點是,孟子在提出“君子三樂”的同時,還明確指出了不能稱為“君子之樂”的一點,即權(quán)力地位,這并不是一位君子獲得滿足感的必要條件。在當(dāng)代語境看來,孟子此言也是在告誡諸位君子不要迷失本心、迷失在權(quán)力里,成為被權(quán)力左右的奴隸。
對得起家人、對得起對自己懷有期待的人,不輕易被路邊的風(fēng)景動搖信念,不愧不怍、積極傳遞正能量,方是君子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