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伦as,疯狂的交换小雅小姿1~6,东北体育生巨大粗爽gay,粗大挺进尤物女警诗婷视频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 企業(yè)文化 工投文苑

一?;贷} 一座名城

發(fā)布時間:2016-03-24 閱讀量:

淺議淮鹽助成揚州歷史文化名城

正如人之因鹽而健康而強壯而生活滋味萬千,一座歷史文化名城也因一粒鹽而堆砌而繁榮而聲響千里千年。這一粒鹽,就是淮鹽。這一座城,就是中國1982年首批獲得國務院批準的歷史文化名城之一的江蘇揚州。

淮鹽導引著揚州的初期成長

淮鹽發(fā)源于春秋。《管子·海王篇》中記載管子相齊時,實行“官山?!闭?,首創(chuàng)中國鹽業(yè)史上食鹽官賣。還將食鹽糶于不產(chǎn)鹽的鄰國,以鹽利資國。《管子·地數(shù)篇》就載有管子以鹽“南輸梁、趙、宋、衛(wèi)、濮陽”,而沒有輸入?yún)浅?,可以推斷其時吳楚之地當已煮海為鹽以自給了。其時揚州屬吳地。明確記載揚州有鹽的是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夫吳自闔閭、春申、王濞三人招天下之喜游子弟,東有海鹽之饒?!惫拔灏倌?,春秋時吳國即有煮海為鹽。而適是在今之揚州地域煮海為鹽時,吳王夫差一邊繼續(xù)令民煮海得鹽,一邊派役開邗溝,沿溝筑城,是為揚州建城之始。夫差主吳時淮鹽雖已起源,但無文字可知其規(guī)模。開邗溝筑邗城,也只是實現(xiàn)爭霸中原之需。到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掌天下初,劉濞封吳王時,經(jīng)營盜鑄錢、煮海為鹽四十多年,今之揚州地域海鹽——亦即后來的淮鹽——生產(chǎn)已有相當規(guī)模,“以故無賦,國用富饒”,可為劉濞爭奪漢天子寶座而佐資了。南朝文學家鮑照(414——466)于大明三年(459)游歷廣陵作《蕪城賦》(蕪城即廣陵亦即今之揚州),述及揚州興旺繁榮景象為“孳貨鹽田,鏟利銅山。才力雄富,士馬精妍”,則說揚州已因淮鹽而有過初期繁榮。

公元589年,隋文帝楊堅統(tǒng)一中國,詔改當時稱為吳州的地域為揚州,設置總管府。隋煬帝楊廣登基后,為東南鹽糧運京之便,605——610年短短五年間,三次大規(guī)模疏浚河道,開鑿成南北長達三千多里的大運河。為標示皇威,御游其樂,曾三下?lián)P州,并在揚州建五處行宮,而第三次則死于揚州。許多史學家不同意煬帝下?lián)P州是為看瓊花一說,析其本意有三:第一次是為安撫揚州及江南,第二次是帶臣服之國使者及外邦使節(jié)來看南方富庶以顯國之強盛,第三次是為保江山末路以圖東山再起,至少占據(jù)南方半壁江山。三次都選揚州,是因為淮鹽。至南北朝江淮已是“海濱廣斥,鹽田相望”(《初學記》卷8注引《吳都記》),淮鹽已經(jīng)成為海鹽主要產(chǎn)地之一。隋又實行寬松政策,鹽為無稅商品,一改漢及南北朝推行的“食鹽官營”,山澤無禁,極大地刺激了淮鹽的發(fā)展?;贷}之盛帶來了揚州地區(qū)的經(jīng)濟富庶及文化繁榮。煬帝安撫南方即是為保揚州對朝廷的賦稅;把揚州作為其天子恩澤于民示范區(qū)來對外展示;揚州因鹽而富可供軍國之需,才選擇揚州作為隋廷最后的根據(jù)地。

隋煬帝三下?lián)P州,對典章文物、制禮作樂特別重視。他還允準、任由宗教活動,帶去大量圖書典籍,召集博學多才士子匯聚而至,帶動了文學、學術活動。如此,煬帝在位的十五年,中國文化中心,似從首都長安移到了揚州。

入唐后,朝廷初始即注意掌控江淮,只是因為此地富饒,卻還沒有充分看到富饒之源基本來自于淮鹽,故而仍行隋之鹽業(yè)“與民共之”政策。是安史之亂使唐廷驚知淮鹽之重要。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平原太守顏真卿以經(jīng)營鹽業(yè)之利資助官軍與叛軍作戰(zhàn)。引起了當時的鹽鐵轉運使第五琦“創(chuàng)立鹽法”,實行食鹽官收官賣。兩年后新任鹽鐵轉運使劉晏改進鹽法,推行就場專賣制,并在全國設十監(jiān)四場,淮鹽區(qū)有揚州海陵監(jiān)、楚州鹽城監(jiān),還在揚州設立巡院主管淮鹽。揚州因南臨長江,北接黃淮,河道如網(wǎng),為水陸交通樞紐,“富商之賈,動逾百數(shù)”(《太平廣記》卷290),是淮鹽最大集散地。其時,淮浙海鹽區(qū)是安史之亂后唐廷所能控制和信賴的主要食鹽產(chǎn)地,淮南鹽產(chǎn)為江淮鹽區(qū)之最,淮鹽流通遍及東南半國。杜甫《客居》詩句“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當是對此而描述。七八十年后的唐武宗(840——846)時,揚州鹽商運銷淮鹽形成“舳艫萬艘,溢于河次,堰開爭路,上下眾船相軋”的盛況(《太平廣記》卷44《蕭洞云》)。唐時至少有兩次河道工程因淮鹽而至于揚州。一次是武則天垂拱四年(688)所修新漕渠,北連海州南接淮河。另一次是敬宗寶歷年間(825),鹽鐵使王播開揚州城南七里港以通官河(即新漕渠)。如此,才有了日本國圓仁和尚《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所描述的“鹽官船運鹽,或三四船,或四五船,雙結續(xù)編,不絕數(shù)十里。”揚州得唐廷對淮鹽的重視,得運鹽河道的網(wǎng)絡化,得食鹽就場專賣制及地處交通中要,晉、陜、徽等地業(yè)鹽商賈不斷涌入,使得揚州出現(xiàn)了第一次全面興盛的局面。淮鹽不僅其自身生命力得到了彰顯,還帶動了揚州的造船業(yè)、鑄幣業(yè)、紡織業(yè)、商業(yè)、金銀器、青銅器、軍器業(yè)、木器業(yè)、漆器業(yè)、玉器業(yè)等各業(yè)的發(fā)展。其中尤以商業(yè)為最?!杜f唐書》卷59《李襲譽傳》載:“江都(今之揚州)俗好商賈,不事農(nóng)桑。”因為淮鹽利豐,唐時揚州人都欲作業(yè)鹽商賈而棄別業(yè)?;贷}甚至還作用于揚州的道教、佛教、寺廟建設、文學藝術?;贷}對揚州的經(jīng)濟、社會、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導引作用,宋元得以繼續(xù),在明清又走向第二個高潮。

如果說唐朝淮鹽地位得以初奠,那么宋元兩朝淮鹽地位則更加突出。宋時淮鹽銷售路線主要是自揚州之真州(今儀征)沿長江西運于江浙和荊湖,有許多是外地別貨來卸,裝運淮鹽而返。這些業(yè)鹽或業(yè)別貨的商賈,大多會在揚州駐足或僑居。南宋時淮鹽產(chǎn)量和朝廷鹽利收庫,都達到史上最高值。南宋鹽法把揚州作為專賣中心之一,且在揚州的真州設立了賣鈔司。至元十三年(1276)兩淮及兩浙、福建、兩廣鹽區(qū)均被元朝控制,元遂在揚州設立兩淮鹽運司,在真州、采石(安徽當涂)設兩個批驗所。元政府大德十年(1306)正月,“浚真、揚等州漕河,令鹽商每引輸鈔二貫,以為傭工之資?!痹樀蹠r,王都中為兩淮鹽運使,“……引海水入揚州漕河,以通江淮。筑句容陳公雷塘三河,浚真州銖金沙,以行運船?!边@種以鹽為鹽、凈獲鹽利的方式,客觀上也為揚州水網(wǎng)運道建設起了積極作用。

淮鹽滋補著揚州的立體發(fā)展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九月,史稱朱吳王的朱元璋兵敗張吳王張士誠于平江(今江蘇蘇州),收復被張吳王占據(jù)的中國東南最富庶的江浙一帶。朱元璋深知江浙鹽區(qū)對他所建立的明朝廷的重要性,遂仿元制,在揚州府城內(nèi)設立兩淮都轉鹽運使司,轄泰州、淮安、通州三個分司,三個分司共轄三十個鹽課司(即產(chǎn)鹽場)。同時創(chuàng)建巡鹽御史制,兩淮巡鹽御史“以揚州為駐節(jié)地”,設立巡鹽察院,揚州城內(nèi)鹽官衙署雙立,官吏役員眾多。

明朝時有人為中國海鹽區(qū)排序:淮鹽第一。兩淮鹽區(qū)銷售區(qū)域仍為全國之最,計有33府又6州,成為明廷鹽課收入首要地區(qū),也即為國家鹽業(yè)中心。為解決北方軍儲之用,明廷沿用宋式,于洪武三年(1370)行開中法。商人輸粟邊倉,供于軍需,官府給以淮鹽鹽引,赴淮鹽產(chǎn)區(qū)支鹽以售。開中法后來擴大到遇災荒賑濟或支付軍人官吏月俸,甚至于屢興土木等,如永樂時營造北京宮室(今之故宮),均用開中法來籌錢籌物。因為商人所得的淮鹽鹽引,都要憑開中合同到駐揚州的運使衙門來領取,百邊開中,一揚取引,是故揚州成為無數(shù)商人輻輳之地。有許多商人不敷邊區(qū)與揚州間的往返奔波,遂寓居揚州,專候在邊區(qū)取得開中合同的商人送來合同,自身再去運使衙門辦理鹽引,領取下場支鹽的執(zhí)照。往返商人稱為邊商,寓居專候商人稱為內(nèi)商?!稉P州府志》卷11云:“內(nèi)商,多徽歙及山陜之寓居淮揚者?!笔贩Q明清兩朝是淮鹽鼎盛時期。明朝步入淮鹽興旺發(fā)達,也是外省多地商人自唐以后又一個往返揚州、寓居揚州、移籍揚州的高潮期。特別是明中期萬歷四十四到四十五年(1616——1617),袁士振清理兩淮鹽政時,在兩淮推行綱鹽法,確定商人窩本(運銷食鹽的專利權證)并載入綱冊,從而就確定了窩商行鹽的壟斷地位。綱鹽法之施行,為揚州鹽商永久獲取淮鹽豐厚利潤創(chuàng)造了天字第一號機遇,揚州鹽商更加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同時也著實讓朝廷又發(fā)了淮鹽一筆巨財。如袁士振《與商等軒》的記述:“萬歷四十五年十一月初四日開征,即收銀十二萬兩有零”,“兩淮商人皆肩摩轂擊,爭相輸納。”綱鹽法后被清廷所沿襲套用。

后有人據(jù)歷史資料分析,明時綱鹽法下,揚州鹽商來自于蘇、浙、贛、徽、鄂、湘、晉、陜等省份,多是在明朝開中法及至綱鹽法后,徙居揚州,久業(yè)淮鹺的。

商人是有錢人。鹽商是有大錢的人。處于中國鹽業(yè)中心的淮鹽區(qū)之樞紐地位的揚州,可以說在有明一代的城市中,排名應是僅次于處于九五之尊的朝廷都城——北京,難以完全想象得到揚州是一個何等繁華熱鬧的所在。清康熙年間人張岱從年幼時隨時任晚明揚州同知的叔父張葆生小住過瓜州,憑記憶在《揚州清明》中述及晚明時揚州的繁華。當年揚州的鈔關、南門、古渡橋、天寧門、平山堂一帶,逶迤三十里,男女相雜,鮮衣潔服,匆匆往來。途中幼童放鳶,老僧說法,麗人歌吹,瞽者彈琴。沿途攤販,百物齊備,百味雜陳,鮮花鮮果,鮮魚活蝦,古玩字畫,香爐紙錢,多么綿延不盡的富庶、祥和、安逸的畫面??!明代反映揚州城建的尚遺建筑也還有不少,如董子祠大殿、文昌閣、四望亭、文峰塔、汶河路楠木廳、大東門楠木廳,還有藕香橋、大東門橋、小東門橋、龍頭吳橋等20座。還有白鹿洞書院、資政書院、維揚書院、五賢書院、甘泉書院等好多書院。明代揚州運河也自洪武二十八年(1395)至萬歷二十八年(`1600)前后205年間,開挖了康濟、弦濟等河,使運河揚州段走向渠道化,舟行安全,岸民平安。明代揚州文學作品也數(shù)有與揚州鹽商相關聯(lián)的。如《金瓶梅詞話》寫了揚州鹽商王四峰、苗清,《杜子春三入長安》、《杜十娘怒沉百寶箱》、《石點頭》等文言改白話的改編小說,都有意識地為揚州鹽商言好事說好話。窺斑見豹。立國294年的大明王朝,揚州因淮鹽而陷朱元璋、張士誠二位吳王重兵交戰(zhàn)煙火,因淮鹽而得明廷設置治鹽衙署,因淮鹽而商賈云集市面活躍,因淮鹽而百業(yè)俱起子民富庶,因淮鹽而橋、樓、亭、寺、院、河諸土木屢興,因淮鹽而文學藝術別樣繁榮。

清順治二年(1645)農(nóng)歷四月二十五日,清兵敗南明揚州守將史可法,攻陷揚州,縱兵屠城十天。張岱《揚州清明》中描繪的晚明揚州美麗畫卷,被女真人大肆殺戮的鮮血污染?;贷}又一次走到了興衰未決的關口。由于“鹽乃計口授食之物”,淮鹽乃朝廷鹽課之大額,清廷奪取揚州,不是只要一座荒蕪之墟,它要的是淮鹽豐厚之利,要揚州為它攫取這筆巨大財富以充國用。明朝設于揚州的兩淮鹽運司、巡鹽察院被清朝沿用。集合諸多史料得出清初三項政策于淮鹽,一是“焙灶”以保鹽產(chǎn)。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查知通州、泰州、淮安三個分司所轄30個鹽場內(nèi),新增灶丁2600名,修復產(chǎn)鹽亭場5528面,鹵池6102口,盤鐵119.8角,鍋撇4452口,疏浚淮南鹽河618處,御潮堤缺693處。二是“惠商”辦鹽納課。揚州城內(nèi)鹽商本多,但卻被戰(zhàn)火“熏”跑。如徽商鮑輝祖、洪其韜、鄭元勛、郭士璋等,或亡,或逃。但清廷廢除“積鹽充餉”,廢除明末各項加征,以此吸引鹽商。三是“疏銷”以利稅入。同時并行著“行鹽若干即征課若干”與“議派戶口按引領鹽納課”兩種自相矛盾的措施。是時,淮鹽產(chǎn)量不斷續(xù)增,最高年產(chǎn)8億斤,占全國三分之一。淮鹽銷區(qū)為蘇、徽、贛、鄂、湘、豫六省。乾隆時淮鹽正課銀達四百余萬兩。有學者認為:淮商的利潤率達40——50%。所以盡管朝廷政策欠當,可鹽商在心的是有錢賺。故淮鹽猶在,淮商向往。外省多地鹽商稍待戰(zhàn)火將熄,復聚于揚州。唐時揚州外商1萬人,至清時大小鹽商數(shù)目定比過去各朝為多。

惟揚業(yè)鹽商賈眾多,諸家實力有差。為了商務運作及維護自身利益,組有商會,清順治年間設置總商,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明令設置24名總商,后又增至30名。這些鹽商居引鹽壟斷地位,經(jīng)營如此大量且成本較低的淮鹽,如何不富?有研究文章推測淮鹽在清朝最旺盛時,揚州鹽商總資本達到七八千萬兩,是明朝的二至三倍,是當時清廷府庫儲備的二倍。

清朝淮商如此巨大的資本如何支配呢?主要的有四個去向。一是報效朝廷,這是為了賺取更大的鹽利?!吨袊}業(yè)史》統(tǒng)計出清朝鹽商報效總額達8100萬兩,其中淮商報效5400萬兩,占三分之二。鹽商報效付出,獲得的是朝廷對其議敘旌獎,業(yè)鹽中加斤、加價,鹽課上豁免、緩征。二是置買田產(chǎn)。如徽州歙縣鮑氏兄弟共置買族田1.4萬畝。三是公益支出。《揚州畫舫錄》載:徽商汪應庚,“居揚州,家素豐,好施與,如煮賑施藥、修文廟、資助貧生、贊襄嬰育、激揚節(jié)烈、建造橋船、濟行旅、拯覆游之類,動以十數(shù)萬計?!绷硪晃换丈条U漱芳也是“義行不可枚舉?!彼氖巧莩奕鲥X。《揚州畫舫錄》對此有詳盡描述。

如此一個揚州,在隋煬帝三下?lián)P州過去一千多年,清康熙帝于1684——17076下江南,每次都經(jīng)過揚州,在揚州逗留。又44年后,清乾隆帝于1751——17846下江南,都幸揚州并駐蹕于此。史說康乾為盛世,確定此一百三十余年間,也是淮鹽迅猛發(fā)展的一個時期,更是揚州鹽商暴富的絕佳時期?;实鄣牡絹?,地方官吏不敢怠慢,鹽商尤其擅抓良機。于是乎,接駕御寢成為刺激揚州園林擴建、揚州菜系勃發(fā)、地方戲曲連珠、市井街道美容的天字第一號工程。這時的揚州,活脫脫一個高知名度的大都會??滴酢稉P州府志》卷4析揚州人口迅猛增長,流動人口潮涌潮退,謂之“商旅十九,土著十一”。這些商旅做什么?業(yè)鹽仍是不小的數(shù)目,經(jīng)營項目也應當包羅萬象。有商則活,活則能富,富則思奇,奇則九流共生,局面則繁榮無邊,遠勝過包括盛唐在內(nèi)的任何一個前朝。

淮鹽為揚州歷史文化定格

淮鹽之于揚州,有太多的傳說,太多的故事,都形成了揚州歷史文化的點點滴滴。春秋時吳國很強大,當也是有了淮鹽的營養(yǎng),才有末代君王夫差始筑揚州城。漢吳王劉濞懷有遠大政治抱負,煮鹽鑄錢積蓄力量以圖漢室江山,事敗而七國之亂王侯均遭殺身之禍而終,但《史記》還是把他留住而未被歷史湮沒其英名。歷史有時會有意無意地顧左右而言他。流傳于世的隋煬帝三下?lián)P州看瓊花,把煬帝楊廣一錘釘?shù)搅嘶栌够杪樦膼u辱柱上?;贷}的歷史對此大聲說“不”。僅僅一朵瓊花,即使再鮮艷奪目,也不可能為揚州的歷史文化增色多少。惟有淮鹽之于隋煬帝三下?lián)P州,才提升了揚州在當時的歷史地位,為揚州古老的文明樂章添注了一個醒目的音符。

唐朝是一個強盛的王朝。有唐一代的淮鹽,就像是生長在大自然中的一朵美麗無比的鮮花,唐前期自然開放,安史之亂后被唐廷移入皇家宮苑,其芬芳美麗為皇室、政府盡享。而揚州成為了提供沃土和澆花清泉的原產(chǎn)地。唐廷為永享淮鹽之利,永遠也離不開揚州。土著揚州人和外籍商賈,無論是直接業(yè)鹽,還是從事與鹽相關的商事,都在揚州駐足生活,從而擴展了城池,豐富了市場,繁榮了經(jīng)濟。文人雅士為聞到淮鹽之香,在淮鹽之香中享受江淮第一大都市的氣息,都接踵而至齊聚揚州,如李白、杜甫、杜牧、蘇軾、王士禎、孔尚任等不盡其數(shù)。加上生長于揚州及一生在揚州活動的如高僧鑒真、經(jīng)學家阮元、以鄭板橋為代表的“揚州八怪”名人類們,在揚州的文化活動,使得揚州文學藝術氛圍更濃,純文字文化遺產(chǎn)蔚為中國史上一大觀。唐詩洋洋數(shù)萬首,誰能數(shù)得出究竟有多少是寫揚州和在揚州寫的呢!宋元雖不稱為盛世,但是稱為淮鹽的發(fā)展期。這兩朝,淮鹽沒有大起大落,而是在正常地發(fā)展。尤其是元廷對鹽業(yè)的控制更嚴,管理更縝密細致,倒是推動了淮鹽有較高的發(fā)展速度。而揚州作為淮鹽的外銷總出口的地位一直沒變,作用一點沒受到削弱。淮鹽象歡快的樂曲,在揚州流過,給揚州留下了好多好多美好的記憶,這些美好的記憶又以某種歷史文化形態(tài)積淀在揚州的歷史中。

明清兩朝淮鹽之于揚州是最值得大書特書一筆的。如果說明朝以前的一千一百年,歷朝歷代只是筑城擴城——強城富城,明清兩朝則是在強城富城同時,更是榮其城名其城了,這其中淮鹽的作用仍然是無可替代的。所謂湖山名杭州,市肆名蘇州,園林則名揚州。明朝揚州就有園林建設,清朝則更甚。清朝揚州園林主要有這么幾種情形,一是接皇帝南巡臨幸而建???、乾二帝各6下?lián)P州,揚州園林建設就有兩次高潮,興建成的園林眾多,如舊揚州八景之一的華祝迎恩、天寧寺等。二是來自于鹽利的鹽務衙門和鹽務官吏居住的園林房產(chǎn)。三是鹽商自住的別墅類,這部分最多,如個園、汪氏小苑等,不一而足。有的現(xiàn)在被列入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四是鹽商會館式園林,凡淮鹽銷區(qū)省份基本上在揚州都設有會館,如嶺南會館、安徽會館、江西會館等凡八處。園林建設推動了建筑文化的發(fā)達,也帶動了石材業(yè)、花木業(yè)、油漆業(yè)、手工業(yè)等行業(yè)的發(fā)展和木工、雕刻等工藝的進步。自唐至清,主管兩淮鹽務的最高機構都設在揚州,而揚州土著又大多欲商賈而不事家桑,加之淮鹽量豐利厚,外地商賈出入揚州如往返家門,故使揚州的造船業(yè)、餐飲業(yè)、服飾業(yè)、珠寶業(yè)、旅游業(yè)等各業(yè)都有長足發(fā)展,書院學校建設持續(xù),書畫和古玩的收藏及交易、戲曲和刊刻及文學藝術活動、鹽商中“上焉者”的義行和善舉活動,都貫穿于明清盛時。兩淮鹽商公益性支出及奢侈性消費,都給揚州留下了不同色彩的文化印跡。由于攀比、炫富之不良心理及為富不仁的生活理念而產(chǎn)生的灰色的、黑色的文化斑點,都受主流文化的沖刷蕩滌,僅附著在歷史長河的灣汊中與堤岸邊。世居揚州和生活在揚州的人都會很自信很幸福,每時每刻都感受到這個古老城市的歷史文化氣息?;贷}產(chǎn)區(qū)則更驕傲更自豪,古老的淮鹽為揚州送上了描繪歷史文化的鮮艷色彩,也送上了推動揚州歷史文化不斷推陳出新的動力。清朝末期,因為淮北票鹽法改革,因為淮南鹵氣日淡而元氣漸失,因為清朝廷日趨腐敗而勒索日增,因為太平天國運動戰(zhàn)火又起,揚州那種建立在淮鹽、淮商基礎上的文化繁榮日漸遠去。但是,淮鹽之于揚州的許多許多是趨于永恒的,這就是不可抹去的真實的揚州歷史、揚州歷史文化。

一座古城兩千年中離不開一個商品,這在中國甚至在世界也是不多見的。揚州是個幸運的城市,幸運之根在淮鹽。揚州是個生長最旺的城市,旺在淮鹽的滋補。揚州歷史上有了淮鹽的發(fā)跡,有了因淮鹽、因淮鹽與朝廷與商賈與騷人墨客與三教九流與廣大人民的那么多的關聯(lián),及其衍生出來的喜怒哀樂、興衰更替,揚州本就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極為濃厚的城市了,歷史文化名城之譽,是對這個建城二千五百年的古城頒發(fā)的一個證件。